有沒有說過,我在推行一種「無道德運動」,
提倡,身為人要放棄外在的道德,建立屬於自身的道德。


說這話是很危險的,
首先我媽就會跳出來,喊著「趕快找個穩定的工作!」,
(這儼然已成為她的口頭禪之首)
男朋友會皺眉地質疑我的感情忠誠度,
老闆會懷疑我的工作上的努力與投入,
鄰居會擔心我搞home party吸大麻,
媒體會報導難道這是草莓族的新運動?
鄉民會覺得真是破壞社會秩序的敗類兼puma…


的確,社會與國家對於個人行為,用法律做最寬鬆的約束,
用道德做最嚴謹的潛移默化。


道德的教化,不只影響了個人行為,更影響了個人思考侷限。


所謂的無道德運動,並不是要使人當個喪盡天良的敗類,
(以上形容詞就很認真的在施加道德評價)
而是,每個人都該聞聞自己身為一個人的味道,思索自己的道德為何。


所謂道德,應是在「天理運行」的下頭,所謂有德性,好的行為。
舉例:孝順,禮貌,愛國,整潔,合作,勤勞,敬老尊賢…
聽起來都很積極正面,
也都是國家與社會,之所以能把個人當成好用螺絲釘(或是樂高積木)的完美口號。


換一組道德口號,這社會似乎會不太一樣,
例如:覺知,自在,自我成長,靈性,突破,放手,批判性…
好像也挺正面的,為什麼老祖宗社稷不流行這個?


即使我們的政府流行口號治國,
(最近夯的是獎金100萬,徵求「讓人聽了就想生孩子的口號」,十分適合文藝青年去賺外快)
「口號治人」雖然方便,但還是十分偷懶,
更何況,口號教化人,或口號教化自己,有點詭異。


自我的道德訂立後,人人的道德標準不同,


我喜歡小孩,就會覺得要不打不罵小孩,才是有道德的行為(才是好的行為),
我認為感情,要有愛而放下關係才更好,
我認為ikea買個杯子,就不該一個杯子10個人共飲,
我就是覺得博愛座可以坐,不會被眼神道德威嚇,


既然道德界線不同,就別再用我的道德去約束你的行為了吧。



路人甲擔心了,喊著「既然道德界線不同,我很可能被其他人侵犯我的權利哇!」


很喜歡念法律的plurk友,長仔小夫的話,
「今天有學生問:台灣太自由了,是不是要限制?
我的回答:自由的限制是自由,別人的自由就是你的自由限制。
你有打鼔的自由,他有安靜睡覺的自由,
打鼓的音量分貝的規範,就是讓雙方自由極大化的限制,
台灣太亂不是太自由,無能力管理的政府會藉口限制人民自由。」



道德與法律不同,法律是個人行為寬鬆的約束,
道德是約束自己的,嚴不嚴謹,看個人。


讓每個人擁有不同道德尺,自己建立自己的道德要求,就是無道德運動的宗旨啦!


為什麼要推「無」道德運動,而不是「新」道德運動呢?
(看!口號如此的重要)
在自訂新的道德前,是該先把既有的道德甩開,化整為零,
從零,才會給自己開始的機會!


也許,最後訂的新道德標準,與原本的道德標準無異,
依舊是:要勤勞,勇敢,韌性,賺錢,合作,善良……
恩,似乎也不賴。


「真是缺德!」有人看完文章罵了一句,
「正是如此。」我正在讓自己缺德,空白一點,
「靠,無恥!」再補一刀。
「要不要恥我還在考慮。」我認真的說。


歡迎你也加入,無道德運動。(既然是口號總該喊一喊吧XD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ggwalkb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