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gofinland&article_id=7095153
摘自小六下週二要給青輔會進度報告的一部份
上面有全文喔!
這裡我只放猜想、實際狀況的部份。
--
猜想:
雖然在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對我們說,芬蘭的教育和我們教育的不同,
是因為政府稅收的問題使然,但我們始終不相信,難道就憑著高稅收、高福利,
蘭就可以在教育上如此傑出,而台灣不實行高稅收,我們教改就不會有成功的一天,
因此我們猜想除了政府的這一塊之外,芬蘭的學校和教師們還有芬蘭的家長們,
一定在教育上做了些什麼努力,她們對教育的看法及真正對小朋友的對待到底次什麼,
像是當孩子成績不好時會怎麼去對待和幫助孩子,平日教給孩子們的價值觀是什麼,
希望孩子真正學到的是什麼,怎麼幫助孩子融入學習且又快樂等等,
這些都是我們在去芬蘭前就先想好要詢問的內容,因為我們真正相信台灣的教育不是做不到,
只是需要去學習、去進步,需要一段嘗試的時間而已。
實際情形:
在芬蘭小學的實際教育參訪情形,我們此行總共參觀了四所學校,
他們上課的時間不長,早上八點或九點到下午一或兩點就放學了,
在學校不用睡午覺也不用打掃,免費午餐是由學校所提供,這樣短的在校時間,
芬蘭人卻覺得已經足夠,主要是因為芬蘭人覺得教育不單是在學校裡的事情,
學校外的生活和家庭教育才是更為重要的,靠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的學習,
才是更為有趣及印象深刻的。
學校的四周環境及建築本身設計,每一所學校的建築都是不一樣的,
建材顏色鮮豔有活力,教室溫馨又好玩,是我覺得最適合的形容詞,
每一間教室的擺設都是不一樣的,可能是因為小班教學的緣故吧,
教室裡面有比較大的空間,可以供孩子們活動,進去教室都是需要脫鞋子的,
地板也不會是冰冷的大理石,課桌椅不會很多張,方便遷移作討論。
而像我們台灣,不分縣市、區域,幾乎每一所小學給人的樣子都是一樣的,
一間一間緊連的教室(連上下教室也都對的剛剛好)、一個大操場、清一色白色的建築,
沒有私人可放置的置物櫃,教室內便是一排排的課桌椅外加黑板和講台。
簡單來說,我覺得芬蘭的教室裡面比較像是台灣才藝班的佈置,
很多元、很吸引人,比較容易讓人有歸屬感;
學校就很像公園,沒有圍牆卻有好多的樹木,低調到你都不知道這是一所學校。
台灣的學校就很像是一所所的集中營,時間到了就放出來溜達一下,
鐘響了就回去自己小小的座位上乖乖坐好不准動,
我想這樣每天來上學的感覺有差、小孩學習的慾望和接收到的品質也會有差吧。
對於課業落後兒童的幫助,相較於台灣是在課後做補救的動作
(就是現在很流行的課後輔導),芬蘭是採取直接現場加強的方式,
因為芬蘭學校有所謂的助理教師機制,就是每所學校可以自己聘請助理教師
(不用執照,薪水不高,大都是想成為正式教師的人會先願意來當作見習),
助理教師會在教育現場作立即性的幫助,那個孩子不懂了、分心了,
助理教師便可以上前去協助,一間教室大都有一個到兩個的助理教師。
(也有教室是沒有的,似乎跟擁有的經費有關係)
關於教材的部份也是相當的不一樣,台灣的課本裡面的習題和範例,
通常都是每個小朋友都要學習和完成的,但在芬蘭,課本裡面就有分等級
(以顏色來區分)的,程度比較不好的孩子,可以做第一等級的就好,
我真的很喜歡這樣的機制,因為我現在有在台灣小學實際帶課輔的經驗,
台灣的老師面對程度較不好(考試考不好)或是不交功課的學生,
最常做的一種方式就叫做罰寫,錯幾題寫幾題,就這樣加加加,
每一次功課都真的變的超級多,可是這些孩子本身就不會這些課業了,
叫他們一直罰寫(連數學也在罰寫),他們不就更加沒有時間去學怎麼解題了。
而根據學校的不同,對待特殊兒童(如過動兒、學習障礙、外來移民、行為偏差)
的方式也就不同,有的是把他們單獨分成一班,和普通的孩子分開,
老師說這樣能夠讓他們依照自己的進度學習,不用跟別人一樣,
老師也可以一個一個教,知道他們的問題在哪裡;
有的是把他們安置在普通班級裡,但在特定的時間裡(一或兩節的時間),
會需要去跟特殊老師學習,學習的場所是在特殊老師的辦公室裡,
老師說這樣他們也可以融入在一般學生之中,讓他們不覺得自己有特別不一樣,
我覺得這兩種方式也許做法不一樣,但他們的初衷都是一樣的,
讓孩子有自己的學習進度,當跟不上一般大多數孩子時,那又怎樣,
就照自己的進度慢慢來就行啦。
成績的計算方式也不用跟大家一樣,就讓教他的老師幫他評斷就好啦,
有沒有進步是自己的學習,不需要跟別人比較,
台灣目前在這方面還是沒有辦法做到的,我想也是因為學生多的關係,
老師沒有辦法為這些特殊學生一一作評分,學校也沒有特殊教師或是助理教師的制度。
在成績評比的部份,芬蘭不採用班級排名的方式,
而是會發一張很詳細的各項成績能力給家長,什麼叫做詳細的各項能力呢,
舉例來說,不像我們英文就打80分或是優等這樣,光是英文這一項,
他們就會細分為很多細目,像是作文的能力、字彙的能力、會話的能力等等,
每一個項目有1到5個等級,讓家長可以更了解自己孩子在學習方面的進度,
他們不覺得數字代表什麼,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會什麼。
而在台灣,也有越來越多的班級不採用班級排名,
而是會使用組距的方式(90~100 有3人)來指出孩子在班上的程度大概在哪裡,
這樣的方式我想會漸漸的流行,
最終將取代無意義、只會增加孩子們之間競爭的的班排名。
對於學習的看法,芬蘭人則是覺得說學習是為了增加自己本身的知能和技能,
不是為了要找工作或是賺更多的錢什麼的,因為高稅收的關係,
芬蘭人就算賺很多的錢,大半部份也是要繳給國庫,
因此努力讀書、考上好學校、有個高薪的好職位,
就顯得沒有這麼重要,不如把這些拼死工作的時間,拿來享受自己的生活,
因此他們小學教育裡面就有很多關於技能方面的課程,
像是木工課、縫紉課、烹飪課等等,
我知道台灣也有類似這樣的課程,但是台灣的這些課程所用的配備都不是這麼的齊全,
沒有真正專業的相關器具來輔助,只是應付性的上課而已,
如遇上考試季節或是課上不完時,更是會被借去考試和上課,
從小學生接觸到的都是這些半吊子的技能課程,
也無怪乎現在大學生有很多都是生活白痴了。
當然凡事有好也有壞,這樣自由開放、尊重孩子的教育環境,
也相對的造就了孩子們較為開放的生活行為,
我們有問到一些家長就覺得芬蘭的孩子比較自私,也不怎麼有禮貌。